大发app - 大发app
大发app2024-06-25

“数”造新动能 ,数字经济澎湃浙江******

  【乌镇实践】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刘习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小桥流水,静谧从容 ;水墨江南 ,细腻温柔。在这收获 的季节 ,乌镇和互联网的“约会”也步入第九个年头。八年来 ,数字经济 的引擎动能 ,深深改变着这个江南小镇 ,进而影响着整个浙江 。

  “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收获了3600多个用户的青睐,承接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之对应,集聚103名到访院士 、54名进家院士的乌镇院士之家是软实力保障。强大的人才队伍加速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向“车间”转化 , 是技术和生产革新背后的“最强智库”。

  上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与桐乡崇福镇签约的清焓科技 ,在乌镇院士之家 的帮助下成为国内首条具备年产能100万平方米 的新型采暖建材示范生产线。公司董事长王昕感慨不已 :“院士之家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八年来 ,乌镇 的数字经济企业数从最初的12家增至如今超过1000家。2022年上半年 ,乌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成投资额15.9亿元,同比增长27.2%,成为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的助推器。

  以乌镇为原点,互联网的涟漪不断荡漾开去 ,深深浸润着浙江大地 。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 的深度融合 的浪潮中 ,浙江的企业在不断地变化迭代 。地处浙江台州的双环传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工厂,刚刚晋级“未来工厂”。在双环传动车间内 ,处处可闻机器轰鸣,却鲜见工人 。

  “未来工厂里 ,一个大学生带着一群机器人工作 。”双环传动项目经理林菊华说 。从前,每条生产线需配备12名工人,现在仅需3至5人。同时,借助VR眼镜,可以在双环传动数字驾驶舱“虚拟工厂”看到整条运转产线,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情况 ,实现远程操控。

  从最初 的机器换人 ,到之后 的车间智能化改造,再到如今 的进阶版未来工厂,数字化加持的制造业在浙江释放出新 的生机 。日前,浙江全省未来工厂总数升至41家,涵盖信息通信技术、汽车、家居 、纺织等行业。

  数字化不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渗透到居民生活更多方面,使人们得以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在淳安县下姜村,70岁以上老人有105人,其中独居的有15人。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用“电力关爱码”为关照独居老人交出了“数智答卷” ,应用上自动生成 的红、黄 、绿三色码可以及时研判并预警突发情况。

  “以往我们对独居老人 的日常监护 ,只能一户户敲门,现在‘电力关爱码’接入了‘浙政钉’平台 ,当出现红 、黄码时,异常信息会以钉消息通知到乡镇管理员 、村社网格员和电力志愿者 ,通过定位系统 ,我们三方工作人员可及时赶到现场处理异常情况。”下姜村网格员姜祖见说 。

  “全国很多乡村都存在巨大的数字赋能空间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使乡村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 的变化 。”新时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说。

  今天 ,5G已揭开面纱 ,连同AR、VR等新技术一起嵌入“寻常”的生产生活场景 ,居民生活,智能汽车 、智能计算、智能传感和工业互联网“三智一网”产业蓬勃发展。

  世界互联网大会迸发的数字之力从乌镇出发,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借力数字经济,浙江打通了新时代发展的“任督二脉”。九年来,一张张承载着数字经济发展的蓝图覆盖了整个浙江 ,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区域样本 。

  一个数字文明 的智造新时代在浙江悄然开启 。在这里 ,新旧交替 ;在这里,万象更新!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8日 10版)

大发app

东西问·中外对话丨为何说中国崛起不是孤立中国 的理由?******

  本月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撰文表示,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劲、政治上自信的国家 。他特别强调,中国的崛起 ,不 是孤立中国的理由 ,也不 是限制对华合作的借口 。如何理解朔尔茨这一表态 ?为什么说一些人鼓噪的对华“脱钩”和对华“经济依赖”实属伪命题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 的政府首脑 ,朔尔茨又为何坚决反对“脱钩” ?

  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和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中德金融经济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霍斯特·勒歇尔展开对话。

  霍斯特·勒歇尔指出 ,德国总理朔尔茨反对任何形式的德中、欧中“脱钩”,他不久前访华“是一个好兆头” 。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德专家谈朔尔茨访华:表明政商界愿与中国相向而行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远分析 ,“脱钩”和“对华依赖”被用作西方对华进行限制与遏制 的政治说辞 ,反映了德国部分政客对中国不信任 ,甚至对中国 的投资存在一定的歧视。他提醒 ,应当警惕这种主张通过西方媒体的夸大 ,形成舆论导向,进而误导部分国家的对华政策。他强调 ,对两国来说,唯一正确 的选择就是维护持久紧密 的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二十大后首位欧洲领导人访华,为何意义特殊 ?

  中新社记者 :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有何特殊意义 ?

  霍斯特·勒歇尔 :这是朔尔茨总理非常重要 的一次访问。他非常支持中德之间的商业和贸易往来 。朔尔茨总理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德以及中欧“脱钩”。最重要的是,距离上次国外领导人访华,并与中国政府对话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在眼下 的困难时期,这 是一个好兆头 。

  李远 :近年来,美国一直试图向欧洲盟国施加压力,敌对中国 ,甚至同中国“脱钩” ,这很可能会让世界再次分裂 。中德都是冷战受害国 ,因此 ,两国都尽可能在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的原则上 ,防止世界分裂。朔尔茨总理的访华之行能帮助欧洲各国追求相对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

  中德竞合创新可实现共赢

  中新社记者 :过去50年来,中德合作给彼此和世界带来诸多益处 。而如今 ,德国媒体总 是强调来自中国的竞争 。中德企业还能保持双赢局面吗 ?还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霍斯特·勒歇尔 :过去5到10年以来 ,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与中国的崛起和中国企业更强 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关系。在最开始 的二三十年间 ,德国公司在中国雇佣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来生产产品 ,再出口到世界各国。这种简单 的商业模式利好在华德企 。

  当时,德国两大王牌产业——化工和汽车,面临 的竞争不强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如果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 ,科学技术也日益成熟 ,那德国企业就会面临更多竞争 ,但我不认为德国企业会畏惧竞争 ,相反,它们可以抓住这次竞争 的机会 ,和中国企业竞争合作来进一步发展创新技术 。竞争就意味着生意 ,所以这不是一件坏事。

视频 :【东西问·中外对话】德经济学家:德企应和中企竞合发展创新技术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远 :50年前 ,中德两国打破冷战的铁幕 ,克服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打造多极化世界秩序至关重要。事实证明,中德关系成果颇丰并会一直给两国人民带来福利。中德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 的不到3亿欧元到2021年超过2300亿欧元 ,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德国全球最重要 的贸易伙伴 ,而德国已经连续47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 的贸易伙伴 。

  如今 ,无论是德国制造还是中国制造,都给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商品,同时也提供了投资机会和大量工作岗位 。过去50年间 ,秉持互相尊重的精神 ,中德为不同社会制度、文化、发展阶段 的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提供了典范 。此外 ,两国都强烈支持多边主义 ,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通过合作 ,两国可以帮助世界找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的道路。

  “一带一路”可为中德合作带来更大机遇

  中新社记者 :2023年将 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10个年头 ,如何看待其未来 的发展?

  李远:经过9年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并已成为全球最大 、范围最广的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在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中德合作带来巨大机遇。

  2011年开通的首条中欧国际班列,连接了中国城市重庆和德国城市杜伊斯堡。我曾在杜伊斯堡生活过7年多,并开展了多个研究项目。我们发现中欧国际班列对当地发展,特别 是对经贸发展方面有着积极影响 。此外 ,铁路还对周边地区有积极的溢出效应。我坚信“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将为扩大欧亚经济体之间 的经济一体化和联动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当地时间11月7日 ,首趟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接车仪式在杜伊斯堡举行。此趟中欧班列从中国西安始发,经亚欧走廊运行近万公里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图为抵达的中欧班列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当地时间11月7日 ,首趟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接车仪式在杜伊斯堡举行。此趟中欧班列从中国西安始发,经亚欧走廊运行近万公里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图为抵达的中欧班列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

  霍斯特·勒歇尔:杜伊斯堡地处德国西部 , 是德国 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重镇,后来由于德国经济经历结构性变革 ,不再发展煤炭业和钢铁业,这座城市受到了极大打击 。杜伊斯堡的人们不得不去另寻谋生出路 。而德中的这种联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体现 ,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杜伊斯堡重新稳定经济 ,杜伊斯堡现在 的发展确实非常好。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对杜伊斯堡周边区域也有着积极 的影响。

  中国崛起为何不是孤立中国的理由 ?

  中新社记者 :近段时间 ,一些德国政客反复警告德企要降低对华依赖。对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 ,所谓“对华依赖”,这就是个伪命题 。因为合作从来都是互利的 ,依存从来都是相互 的。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脱钩”是否同样是个伪命题?

  李远:“脱钩”和“对华依赖”被用作西方对华进行限制与遏制 的政治说辞 ,反映了德国部分政客对中国不信任,甚至对中国的投资存在一定 的歧视。要警惕这种主张通过西方媒体 的夸大,形成舆论导向 ,进而误导部分国家的对华政策 。

  中德互为最重要 的贸易和投资伙伴 ,中德经贸合作具有广阔 的前景和巨大 的潜力 ,在经贸合作纽带的作用下 ,中德之间形成了巨大 的共同利益和愈发紧密的关系。在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实力还不那么强大之时 ,西方国家对与快速发展 的中国扩大经贸关系感到高兴,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也一直都在鼓吹国际贸易 的好处。比如国际贸易会使所有贸易国的绝对收益增加,也会加深各国 的相互依赖程度 ,提高冲突的机会成本 ,进而可以促进和平。

  但目前 ,一些西方政客关心 的却不是“大家都会获益吗?” ,而 是“谁 的获益更多” 。如果两个国家都采用这样的视角去审视其经贸关系 ,则两国关系易陷入零和博弈模式 ,并会导致冲突。

  中新社记者 :朔尔茨日前撰文表示 ,中国已成为一个经济上强劲 、政治上自信 的国家。他特别强调 ,中国 的崛起 ,不 是孤立中国 的理由 ,也不 是限制对华合作的借口。如何理解朔尔茨 的这一表态 ?

  李远 :对部分鼓吹“脱钩”和“降低对华依赖” 的德国政客来说,“同情”一个“弱中国”容易,但他们更应该做 的 是学会与一个“强中国”打交道 。遇到问题需要相互尊重 、对话协商 ,更需要推进更深层和务实的合作 ,在合作中扩大共同利益 ,在发展中破解难题 。

  中新社记者 :中国喜欢用“务实”来形容德国的政治风格。怎样 的双边关系才最符合双方 的共同利益 ?

  李远 :理性 是德国人 的美德 。政治家 是理性 的 ,默克尔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很务实 。德国应该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因为德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海外市场 是德国产品的最大市场 。中德有许多共同利益。因此,中国的增长应该被视为机遇而不是挑战 。但也请注意 ,中德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对于德国来说,要真正了解中国,并非易事。

  如今,人们应该承认并拥抱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多样性。中德共同面临着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经济和世界长期和平等诸多全球挑战。我们需要对双方的分歧持开放态度 ,建立信任并相互合作 ,以解决这些共同挑战 。

  作者 :彭大伟 陈雪莲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